秦国明明有能力,直逼楚国首都,为什么却只要一个南阳地区呢?
原因其实非常非常简单,那便是,李言希望可以控制这次战争的规模。
在发动战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便是,发动战争的规模,在开战以后,会迅速失去控制。
比如说,原先,仅仅只是希望打一场十万人规模的战争,但是,因为一些原因直接导致战争规模失去控制,从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变成了二十万,乃至三十万,四十万规模的战争。
要知道,战争规模失控,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本来,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在保持战争的情况下,秦国内部的生产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秦国可以轻松的维持前线十万大军的作战。
可一旦战争规模失去控制,秦国被迫向前线投入更多军队,那么,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秦国内部的生产生活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国家对于更多的军队,维持的成本也会加大。
从而导致国家财政出现严重问题。
其中,最典型例子便是脚盆鸡侵略种花家。
在三七年,脚盆鸡原先其实只是想要进行一场局部战争,以侵占一部分土地为目标,等完成对新占领土地的蚕食以后,回完血,再蚕食下一块土地。
但是,在战争开启以后,脚盆鸡方面,便失去了对战争规模的控制。
导致一场局部战争,升级成为了全面战争。
从而使得脚盆鸡深陷战争泥潭。
而反面例子则是种花家的两次对外自卫反击战。
对白象,在大比分领先,三个吊打一个营,可以威胁白象首都的情况下,选择了停止战争。
对越猴,本着打完就走的原则,避免了和白头鹰一样,在越猴那里越陷越深。
种花家的两次自卫反击战,便是很好的控制了战争规模,不但赢得了主动权,同时还避免种花家深陷战争泥潭。
而此次秦国伐楚,其实也是有一样的问题那便是控制战争规模。
李言要的是和楚国打一场局部战争,而不是和楚国打一场全面战争。
有时候,占领的土地和人口,不是越多越好。
而为了控制战争规模,李言才会选择亲自前来前线。
因为,如果李言身在雍城的话,是很难控制战争规模的。
就好像,这次,秦国水军大胜楚国水军,一路疯狂追杀楚国水军。
追到江城停下,是因为李言有严令,在控制汉水的入江口以后,便必须停止前进。
如果没有李言临近战场,在秦国水军始皇帝摸电线——赢麻了的情况下秦国水军会不会继续往东打?
甚至威胁楚国首都的安全。
毕竟,脚盆鸡当初的战争规模失控,最大原因,便是决策层和执行层各行其是。
李言如果不在前线,底下那些将领说不定为了军功真的敢让秦楚爆发全面战争。
毕竟,将领立军功就好了,可李言要考虑的事情就有很多了。
所以,为了控制战争的规模,李言必须要亲临战场。
而为什么秦国这次要把目标放在南阳地区。
则是因为,首先,南阳地区如果控制在楚国手上,那么,秦国的核心地区便时刻处于楚国的威胁之下。
楚南阳地区和秦国核心地区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