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说蠢在误判他们传单的行为。”
郑毅忍着剧痛握拳砸在床上。
“蠢在有些人不会明辨是非。”
希望对于那些看热闹的人群感到失望。
“不是的,人们是被误导的。”
郑毅像是在帮他们开脱。
“你能不能别装老好人了?”
希望的语气更加平淡。
“这次骚乱不只有明面上的那两个人。”
“人群里还混着同伙儿,海上有人接应,是有组织的犯罪。”
“八成是境外势力搞得鬼。”
“不要怪罪到咱们自己人身上。”
郑毅明白希望心中的愤怒,向他说出自己的分析。
信息差在很多时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科技技术层面上,你没有掌握相关信息就会落于人后。
战争中对方获得了更准确的战场形势就会占据主动权。
再到些日常小事,你不看完整的球类比赛就会被媒体的舆论引导对某一球员产生错误的认知。
“境外势力?”
“环保组织?还是什么?”
被这么一点拨,希望从自我认知中跳脱出来思考。
“要搞清这些,那就不是我这个交警的任务了。”
郑毅摆了摆手。
“是那些带头嚷嚷的人搞得鬼?”
“很有可能。”
“他们招摇过市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把人们带进设计好的陷阱里。”
郑毅说得合情合理。
其实这份传单只是个幌子,细节上的真假对错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人们心里产生疑问,不断放大,自主传播才是他们想要的。
谣言的特点就是不明确,真真假假才能引联想,衍生出很多操纵的空间。
一时间各种猜想和阴谋论就会井喷式的出现,再加上有心之人顺手推波助澜,经过几轮的传递酵出恐慌感。
导致没人知道最初的谣言是什么。
不同的版本,不停地更迭。
人们失去了对谣言的判断力,因为只了解碎片化的信息,不知全貌还会出现新的论调。
之所以会如此张扬地做事,是想把影响力放至最大,但又难以考证,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散播,这招相当阴损。
人群聚集到一起时,一句煽动性的话语就能引爆多数人的心里防线。
(ps:咕咚效应说的是由于谣言传播而导致的集体无意识恐慌蔓延的现象,源自童话《咕咚来了》,讲述木瓜落进湖中后响起的“咕咚”声在动物中以讹传讹引恐慌的故事。)